《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课程内容规范化集体备课暨验收会召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在学校大力推动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承担起开设《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课程的重任。
新学期伊始,为了进一步做好新开课程《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的教学工作,9月5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召开了课程内容规范化暨课程验收会议。《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课程建设工作组邀请教务处副处长雷敏参与指导并验收该课程的开课前准备工作。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梁意文参与指导,副院长刘智珺副教授主持会议,人工智能系主任张硕主导课程建设汇报,课程建设工作组同城市建设学院、机电与自动化学院参与建设的代表教师进行了交流。
《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面向全校开设的通识课,不仅涵盖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教师,更汇聚了来自城建、机电、经管、新法、外院、艺设等多个学院的教师代表。各学院教师们齐心协力,打破学科界限,共同进行集体备课。这种跨学院的合作模式充分彰显了教师们团结一心、致力于为学生打造一门优质通识课的决心。前期,课程建设工作组作了长期筹备工作,在暑假期间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建设工作中,完成多轮集体备课,反复讨论优化课件与讲义,完善教学设计、课堂活动与课程资料建设。在做好通识部分课程建设的同时,为其它学院涉及的专业领域融合提供了思路与技术支持。
会上,刘智珺整体介绍了课程的建设周期和规划。张硕重点汇报了课程建设进展,组织各学院课程建设代表依次汇报了各环节的教学主题内容和教学逻辑。
梁意文强调,授课主体对象为大一新生,要充分考虑入学新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以“通识教育”为主线,授课内容要有趣味性,教学呈现要接地气,教学效果要达到“好玩、实用、适用”。
雷敏高度肯定了课程建设小组的努力,并指出,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建设是学校推动教育创新与跨学科融合的重要举措,课程的顺利推进不仅要依托课程组的辛勤付出,更需要全校各学院的紧密配合与支持,教务处也会持续关注和支持《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课程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继续强化资源投入,优化教学模式,确保新学期课程顺利开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体验和成长环境。
《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课程建设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和多元化的学习体验,更在全校范围内树立了合作与创新的典范。课程对于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教学资源共享、提升整体教学质量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宝贵的借鉴价值。
通讯员 徐文发
编辑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