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品尝地道中餐
蒋薇和同事在一起
城市建设学院曾达伟认真工作中
虞文浩同学第一周工资
黄兴同学和Six Flags 同事
何昆霖同学业余时间拜访飘的故居
李洋同学和朋友在芝加哥的海军码头
李雪斌同学在工作中
中西学子们
那些年 我们一起赴美的日子
2012年优秀赴美实习生李文哲同学在美感悟:
来美国一个多月了,觉得这个时候写一下报告比较合适,基本上能够写一个相对系统性的东西出来,而不是零零碎碎地一些感想,下面的报告我将用非常可观的语言来描述,尽量减少主观感情的流露,力求描绘一个可观真实的见闻。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来美国的感受,第一方面是成长性,第二方面是国民性,第三方面是“friends”。对于成长性我认为可以分为三层,分别是心智&思辨&学术;对于国民性主要对比中美两国,也是分成三层,同&异&融合(全球化);对于“friends”主要想要讨论的是这个词汇背后的一些想法,从宏观和微观两层来看。
成长性
来一个陌生的国度对于一个人地成长性来说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体现在心智上,我想用一个不太适用的词--“断奶”,断掉了“祖国母亲”的奶,需要开始一切有自己来面对,没有了“母亲”的保护,一切都要自己去争取,听着陌生的语言,陌生的环境,完全不一样的习惯和思维方式,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大部分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过去的我想不想的单维度思考,变成先现在的我怎么想,朋友怎么想,上司怎么想,顾客怎么想的多维度思考。虽然这种多维度思考依然处于雏形阶段,对于广大的前辈而言是迈出了一小步,对自己而言则是迈出了一大步。这种环境渐渐地难以避免地促使人地心智变的成熟,变的需要更复杂的思考,让人逐渐开始变的“有城府”。不可避免,但是却乐于接受。
其次,在思辨能力上。我并不反D,或者说反对教育体制。只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是的我们形成了标答式的思维方式,这就固化了一个人的思辨能力,也就是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而条件反射式地反对先入为主的自以为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答案--而事实上,这些答案是需要探讨的,是需要考虑的,是需要实践的。在美国,没有了信息的“和谐”,搜集了很多被“禁”的东西,让人难免要开始重新反思,重新从一个更加客观公正的角度看一些政策制度背后的因素。坦率地说有很多黑暗面,但是我并没有瞬间开始变的愤青,因为我知道接受这些黑暗面更为重要,因为接受是开始思考的前提,先接受平和心境,再去思考解决的对策才是正解。我并没有反对国家所谓的“愚民政策”,因为我太清楚每个国家都需要这么一种政策,它固然有反面--让民众容易受到煽动而情绪化,但是它的正面性在于对于稳定大局,保证经济有效的发展,和国家的兴盛。
最后,在于学术性上的成长。美国的环境非常适合做学术,或者更加精确地说,新泽西的环境非常适合做学术。没有大都市的繁华,在一片绿色的笼罩之中,有一种和自然和谐一体的感觉。每天早上8点半到十一点半都是我非常享受的时候,因为很容易忘我,坦然的融入问题的思考之中。惭愧的是拜托同学辛苦下的论文到现在也只看了三分之一,但是我能够感觉到每天的那种充实和内心深处的幸福感。
国民性
在国内听到的最大的谎言就是,美国人的素质普遍很高。这绝对是谎言,是那些来到美国的国人在回国之后为了显示自己出国的优越性而编造出来的谎言。美国的国民素质呈现两极分化--对于精英层和中产阶级来说是非常有素质的,表现在一些细节和对工作的一丝不苟上;但是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其素质是非常低的,而美国的穷人是绝对多余中产阶级和精英层的人地,所以,即便是从宏观角度来看,美国人的整体素质我绝对不敢恭维说是非常好。
第二个谎言是民主自由,美国引以为傲的民主和自由不敢说是谎言,这太过了,但是,说是言过其实还是比较客观的。美国绝对没有其宣传的那么民主自由,以官僚风和投机风来说,至少在sixflags还是比较盛行的--或许有些人回不同意,因为会举出一些例子来证明其supervisor非常不错,但是,我认为由于到现在为止,我每天工作的地点都不同,整个园区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覆盖到了,所以大部分supervisor都见过,所以应该从宏观面来看更加客观。所以就有一个问题抛出--既然美国的官僚风和投机风如此盛行,为什么还能够保持接近一百年的全球第一。我的答案是,政策政体的框架和司法框架的先进性导致的,我认为不论是全球什么地方的人都会有一些人所固有的劣根性--好大喜功,喜欢被别人表扬,虚荣心等等。即便是教育也只能有限地提升整体性国民素质,所以真正起作用的是有政体政策导向,加上司法框架对人的限制,所以整个国家机器才能有效运行。
第三个是隐性谎言--我们总认为美国和中国在大部分上是不一样的,但是,事实是美国和中国真的很像,抛开表面(例如城市建设,公共交通等等),其内部的文化以及对于某些问题的认同性上非常趋于一致,总体来看,两国文化越来越趋同,在某些方面甚至是大同。我认为这是全球化的因素,如今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仅仅是我们用的东西,吃的东西全球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上全球化,而中国自“文革”之后将自己古文化放弃地差不多后,开个开放开始快速吸收美国文化--似乎在那时候中国面临的是文化中空(XX主义其实已经破产,而古文化又被抛弃,两猫论的出台符合美国实用主义的思想,一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中国人终于开始放开自己吸收美国文化)。
记得大一的时候看的李宗吾写的厚黑学,里面有一种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走的近或远可以用宇宙物理的一些理论来解释--行星的质量越大,其对周围的引力越大。若说文化的认同性的强弱可以看做是行星的体积,那么首先是大陆内部的区域文化认同性,比如两湖(湖南湖北)的认同性可能要比两湖之一和内蒙之间的认同性高,所以同区域的人往往在一起,同理,两广(广东广西)地区的文化认同性要比两广任意之一和北京的认同性要高。现在延伸出来,大陆和台湾的文化认同性显然要比大陆台湾任意之一和其他欧洲各国的认同性高,所以,即便之间对于政治问题会有争执,但是最后往往发现团结在一起的还是大陆台湾香港。当然这是从宏观角度来看的,如果从微观角度来看,个人高于国家--即你总能发现一个亚洲人和一个欧洲人或者非洲人关系超级好,因为不排除你突然预见一个相见恨晚但是他和你却是彻底不同种族的情况。在中国的词汇中,朋友这个词的内涵衍伸过于广泛,所以我愿意用朋友这个词来概括人与人的关系。
最后,我想要处于客观角度来评价到底这次来美国有没有价值,我认为来美国到底能产生多少价值取决于个人,并不取决于平台,不取决于中介,也不取决于工作地点,仅仅就我而言,我认为是有价值的。